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简体版 中)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简体版 中)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简体版 中)

<图5.1> 从“泛大陆”(Pangaea)到今天
<图5.2> 贯穿全球海底的“大洋中脊”在海底的位置和分布
<图5.3> 由地幔对流单元(Mantle Convection Cells)驱动的板块运动,洋壳在洋中脊处“出现”、在海沟处“消失”。
<图5.4> 各主要板块的位置和名称
<视频5.1> 从“二叠纪”开始至今各板块的运动,所标年代为被认为的“百万年”。灰绿色区域代表大陆原初“克拉通”区域;灰色区域代表板块运动致使的大陆的新生区域;灰紫线条代表“扩张性板块边界”(Divergent Boundary);深棕线条代表“聚合性板块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黑色线条代表“转换性板块边界”(Transform Boundary)。
<图5.5> 在”东太平洋海隆”(East Pacific Rise)处海底玄武岩洋壳上计算出的(红色曲线)和探测到的(蓝色曲线)地磁异常对比,在洋中脊(黑色虚线)两侧的涨落趋势呈对称分布,显示理论与观测相符。
<图5.6> 北美大陆“视在极移”(红线)轨迹和欧亚大陆“视在极移”轨迹(绿线),在今天大陆的位置(A)和在“泛大陆”的位置(B)的对比
<图5.7a> “环太平洋火环带”
<图5.7b> 板块边界处的聚合区域(三角带线条)和扩张区域(实线线条)。箭头代表运动方向
<图5.8> 在汤加东侧的“隐没带”内地震源深度(绿色代表浅震源、黄色代表中等深度震源、红色代表深震源)随“贝尼奥夫带”在板块的“隐没带”内向下倾斜分布。
<图5.9> 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的“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在位于“南美洲板块”西侧安第斯山脉下方的“隐没带”内以约45度角俯冲进入地幔。图中右下角的色标表示地震波传播速率的变化,白色代表快速率+1%,一直递减到红色代表的-1%。在图中显示”Nazca slab tomographic anomaly”处的白色和紫色区域显示了俯冲板块对环境地幔物质的较冷的温度。
<图5.10a> 地球结构由外到内的五层示意
<图5.10b> 地壳和上地幔处的“岩石圈层”(Lithosphere)和“软流圈层”(Asthenosphere)示意。海洋板块(岩石圈层)边缘在“隐没带”处俯冲进入大陆板块(岩石圈层)下方的地幔软流圈层中
<图5.11a> “扩张性板块边界”举例:北大西洋洋中脊处,左侧为北美洲板块、右侧为欧亚板块
<图5.11b> “聚合性板块边界”举例:南美洲西侧秘鲁-智利海沟处,左侧为纳斯卡板块,右侧为南美洲板块
<图5.12> 学者设想的一种地幔中热对流的模式。标“660 km”的位置即上地幔到下地幔的“过渡带”(Transition Zone)
<图6.1> 星球上几乎全部令人瞩目的山系和山脉均在“古新世”的前后(即“巨层序”5Z向6T过渡阶段)开始隆出
<图6.2a> 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内的Mount Rundle
<图6.2b> “逆冲断层”形成过程示意图。(示意图中按颜色从下到上分为四层即绿色、深棕色、浅棕色、蓝色,分别表示年代从下至上越来越年轻的岩层)
<图6.3> 小型的逆冲断层刨面。
<图6.4a> 美国蒙大拿州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前陆“逆冲断层”鸟瞰
<图6.4b> 美国怀俄明州Darby Thrust Fault
<图6.4c> 美国内华达州Keystone Thrust Fault鸟瞰,照片中最左侧灰黑色的“寒武纪”岩体被推叠到靠近中部浅褐色的“侏罗纪”岩体之上
<图6.4d>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McConnell Thrust。图中位于右侧的属于“寒武纪”的Mount Yamnuska反而坐落在“白垩纪”地层的上面,Mount Yamnuska的山体是左侧的McConnell Thrust的残留
<图6.4e> 阿根廷Serranía de Hornocal
<图6.4f> 瑞士Appenzell Innerrhoden
<图6.5a> 美国阿拉斯加州一处
<图6.5b> 美国华盛顿州Syncline Mountain(待确认)一处
<图6.6a>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Sullivan River附近
<图6.6b>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落基山脉Mount Head
<图6.6c>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落基山脉Mountain Kidd
<图6.6d>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Highwood Ridge Zebra Mountain
<图6.6e> 加拿大拉布拉多Torngat Mountains
<图6.7a> 阿根廷安第斯山脉Patagonia一处
<图6.7b> 阿根廷安第斯山脉Mendoza一处
<图6.7c> 南美安第斯山一处,位置不详
<图6.8a> 中国西藏绒布冰川附近
<图6.8b> 中国四川省五色山
<图6.9a> 瑞士阿尔卑斯山脉Sichelkamm Mountain
<图6.9b> 瑞士阿尔卑斯山脉Dent de Morcles
<图6.9c> 瑞士阿尔卑斯山脉Ferdenrothorn
<图6.9d> 瑞士阿尔卑斯山脉“阿彭策尔”(Appenzell Alps) Wildhuser Schafberg
<图6.9e> 法国阿尔卑斯Esclangon
<图6.9f> 挪威Spitsbergen Midterhukfjellet
<图6.9g> 黑山共和国Durmitor National Park
<图6.10a> 纳米比亚Namib Desert Lower Ugab Valley
<图6.11a> 英属南乔治亚岛Stromness Bay(南大西洋)
<图6.12a> 南极某处山崖(地点未被标明)
<图6.13a> 大峡谷东端附近的一处Tapeats砂岩“褶皱”细节
<图6.13b> 美国佛蒙特州Taconic Mountains内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c> 位置不详,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d>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Anza-Borrego Desert State Park 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e> 大峡谷附近的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f> 位置不详,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g> 位置不详,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h> 威尔士Pembrokeshire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i> 位置不详,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j>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k> 阿根廷Sierras Pampeanas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l> 美国佛蒙特州Raven Ridge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m> 位置不详,一处“褶皱”细节
<图6.13n> 美国南达科他州Mount Rushmore一处“褶皱”细节
<视频6.1> 岩石承受压力的实验
<图6.14a> “岩脉”(Dike) 和“岩床”(Sill)结构示意图
<图6.14b> 瑞典Koster Islands一处“岩脉”出露
<图6.15> 一处位于挪威的大型的“岩香肠”出露
<图6.16> 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海底的两座相邻的“盖约特”三维成像
<图6.17> 金刚石和它的母岩“金伯利岩”
<图6.18> 非洲大陆下方和太平洋下方的两个“大型低速区”(LLSVP)的位置和规模三维示意图
<图6.19a> 地幔底部的两个“大型低速区”与地表地质“热点”的位置关系
<图6.19b> 地幔刨面图中“地幔热柱”(红色区域,代表地震波低速区域)和地表地质“热点”(绿色三角)对应的位置关系
<图6.20> 地幔底部的两个“大型低速区”与地表“大型火成岩区域”(绿点)、“金伯利筒”(黑点、白点)、和“热点”(黄点五星)的位置关系。(该文章作者对图中白点即北大西洋西侧的“金伯利筒”的成因未作解释)
<图6.21> “大型低速区”(金黄色)、“超低速区”(暗紫色)、和“高速异常区”(绿色)在地幔内的位置关系示意
<图6.22> “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地核-地幔边界”处的冷物质堆积(图中标Post-Perovskite)
<图7.1> “TERRA”模拟运行“CASE 192”计算至“泛大陆”板块迁移的第10天时地下100千米处的物质的温度和速度
<图7.2> “TERRA”模拟运行“CASE 192”计算至“泛大陆”板块迁移的第50天时地下100千米处的物质的温度和速度
<图7.3> “TERRA”模拟运行“CASE 192”计算至“泛大陆”板块迁移的第50天时地幔内物质的温度和运动方向截面图(从北极点看入)
<图7.4> “TERRA”模拟运行“CASE 192”计算至“泛大陆”板块迁移的第30天时地表海平面的位置
<图7.5> 全球洋底岩石年龄。除地中海外,最古老的海底玄武岩的年代没有早于“侏罗纪”时期的,在“巨层序”的1S到4A阶段的洋底几乎全部被回收回地幔,现今所见洋底几乎全部始自5Z及以后时期(图中色标对应数字代表的岩石年龄为被认为的“百万年”)
<图7.6> 爱达荷州Snake River Canyon两岸的“洪流玄武岩”,是在“中新世”时期形成的Columbia River Basalt Group的一部分,该玄武岩组的覆盖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