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简体版 上)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简体版 上)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简体版 上)

<图2.1>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交界处Lake Mead附近Anniversary Narrows内的沉积岩。
<图2.2> 位于冰岛某处的岩浆岩。
<图2.3> 位于大峡谷底部科罗拉多河两岸的变质岩,被称为“Vishnu”结晶基底(crystalline basement)岩石,是一类“片岩” (Schist )。其上覆盖沉积岩。
<表2.1> 现代主流学界秉持的地质年代表
<图2.4> 大峡谷岩层结构名称(图中岩体各层内部英文如“Unkar Group”、“Tapeats Sandstone”、“Supai Group”等)和其对应的地质年代的名称(图中右侧六个颜色区间、从下至上为:前寒武纪/Precambrian、寒武纪/Cambrian、泥盆纪/Devonian、密西西比世/Mississippian、宾夕法尼亚世/Pennsylvanian、二叠纪/Permian)。图中粗体英文标注的“Nonconformity”、“Disconformity”、以及“Angular Unconformity”位置的含义详见第三节。
<图3.1a> 美国阿拉斯加州煤矿床出露,沉积岩
<图3.1b> 美国华盛顿州Steamboat Rock,沉积岩
<图3.1c> 美国蒙大拿州Singleshot Mountain,沉积岩
<图3.1d> 美国蒙大拿州Chief Mountain,沉积岩
<图3.1e> 美国蒙大拿州Bigfork,沉积岩
<图3.1f> 美国蒙大拿州Mount Wilbur,沉积岩
<图3.1g> 美国犹他州Natural Bridges National Monument,沉积岩; 这样形状的天然石桥只能是快速水流造成的
<图3.1h> 美国犹他州Zion Canyon,沉积岩
<图3.1i>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广布的沉积岩显而易见
<图3.1j> 美国科罗拉多州Colowyo煤矿,沉积岩
<图3.1k> 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边界Monument Valley,沉积岩
<图3.1l> 美国“莫里逊组”(Morrison Formation)中的一处沉积岩出露,“莫里逊组”总面积涵盖约150万平方公里,中心覆盖怀俄明州与科罗拉多州全境,边界延展到周围至少9个州和加拿大南部,是相当于“侏罗纪”晚期地层中的沉积岩组,内中发现丰富的恐龙化石。
<图3.2a> 加拿大Banff国家公园内的Mount Rundle,沉积岩
<图3.2b>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The Badlands/省立恐龙公园,沉积岩
<图3.2c> 加拿大Newfoundland岛海岸,沉积岩
<图3.3a> 秘鲁Siula Grande山,沉积岩
<图3.3b> 阿根廷Aconcagua山,亚洲之外最高峰,沉积岩
<图3.3c> 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交界处的Mount Roraima,沉积岩
<图3.4a> 中国珠峰的顶部,基本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并且其沉积岩内含大量海洋沉积物如三叶虫、海百合和介形虫的碎屑
<图3.4b> 中国西藏札达土林,沉积岩
<图3.4c> 中国太行山大峡谷,沉积岩
<图3.4d> 中国甘肃张掖彩虹山,沉积岩
<图3.4e> 中国张家界天门山,沉积岩
<图3.4f> 中国重庆武隆山,沉积岩
<图3.4g> 中国台湾品田山,沉积岩
<图3.5a> 蒙古戈壁沙漠,沉积岩
<图3.6a> 俄罗斯黑海Sosnovka,沉积岩
<图3.6b> 俄罗斯Putorana Plateau,沉积岩
<图3.7a> 克罗地亚Dugi Otok,沉积岩
<图3.8a>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迹,沉积岩
<图3.9a> 伊朗Lut Desert,沉积岩
<图3.10a> 约旦Wadi Rum沙漠,砂岩/沉积岩
<图3.11a> 以色列马萨达,沉积岩
<图3.11b> 以色列死海,注意远处山崖上的沉积岩
<图3.12a> 土耳其Goreme National Park,沉积岩
<图3.13a> 意大利“多洛米蒂”(Dolomites)山,沉积岩
<图3.13b> 意大利Tre Cime di Lavaredo,沉积岩
<图3.13c> 挪威Talus cones on north shore of Isfjord,沉积岩
<图3.13d> 丹麦格陵兰岛Northeast Greenland National Park,沉积岩
<图3.13e> 西班牙Ronda,沉积岩
<图3.14a> 阿尔及利亚 Oued Metlili Ghardaia ,沉积岩
<图3.14b> 埃塞俄比亚Simien Mountains ,沉积岩
<图3.14c> 南非桌山,沉积岩
<图3.15a> 澳大利亚Pigeon House Mountain,沉积岩
<图3.15b> 澳大利亚Great Ocean Road,沉积岩
<图3.15c> 澳大利亚Uluru,沉积砂岩,注意山体顶部岩石表面明显的快速水流痕迹
<图3.16> “莫里逊组”(Morrison Formation)所涉及的面积(黑色虚线)
<图3.17> “Tapeats Sandstone”砂岩层所涉及的面积(灰白色实线)
<图3.18> 大峡谷底部的分割基底变质岩和水平沉积岩层的“非整合面”
<图3.19> 大峡谷底部在基底的“Vishnu”变质岩(图中下部,层理呈竖直状)上覆盖的“非整合面”,在“非整合面”的上方就是呈水平状铺陈的“古生代”“寒武纪”的沉积岩。
<图3.20> 理论上以“非整合面”为界的各“巨层序”的沉积顺序
<图3.21> Dr. Sloss给出的北美大陆六个“巨层序”的概念图
<图3.22> Dr. Clarey的团队将各大陆上沉积“巨层序”的位置、种类和数量用三维图形表示,本图是北美大陆的例子。(各种颜色代表各种不同种类的沉积岩,只有红色的代表岩浆岩,没有包括变质岩、毕竟它只占地表陆地面积的约12%)
<图3.23> Dr. Clarey的团队将北美大陆的六个“巨层序”底部进行二维投影,显示1S、2T、3K、4A、5Z、6T各阶段沉积的位置和种类
<表3.1> Dr. Clarey的团队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在各“巨层序”阶段的沉积总量用表格表示
<图3.24> Dr. Clarey团队的研究显示的全球(除澳洲和南极洲的数据尚未发布外)在6T阶段沉积的位置和厚度,这时沉积的位置已经主要集中到了各大陆的边缘
<图3.25> Dr. Clarey根据沉积的数量推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在各个“巨层序”/地质地层阶段的涨落趋势(图中间黑色实线)。图中间黑色数据点是海洋碳酸盐(marine carbonates)中锶(Strontium/Sr)同位素“锶-87对锶-86的比值”。该图显示海洋碳酸盐中“锶-87对锶-86的比值”变化趋势与用“巨层序”的概念对海面高度的推测所得的趋势,两者趋向同步
<图4.1a>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叶脉
<图4.1b>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花瓣
<图4.1c>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海百合的羽装腕
<图4.1d>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三叶虫的复眼
<图4.1e>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水母的身体
<图4.1f>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鱼鳍、鱼鳞
<图4.1g>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蜘蛛的节肢
<图4.1h>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蝶翅的斑纹
<图4.1i> 化石中的精细结构 – 鸟类的羽毛
<图4.2a> 瞬间埋葬 – 行进时
<图4.2b> 瞬间埋葬 – 捕食时
<图4.2c> 瞬间埋葬 – 捕食时 (采自美国Green River Formation)
<图4.2d> 瞬间埋葬 – 捕食时
<图4.2e> 瞬间埋葬 – 争斗时
<图4.2f> 瞬间埋葬 – 争斗时
<图4.2g> 瞬间埋葬 – 交配时
<图4.2h> 瞬间埋葬 – 交配时
<图4.2i> 瞬间埋葬 – 生产时
<图4.2j> 瞬间埋葬 – 缺氧挣扎
<图4.2k> 瞬间埋葬 – 缺氧挣扎
<图4.2l> 瞬间埋葬 – 缺氧挣扎
<图4.2m> 瞬间埋葬 – 缺氧挣扎
<图4.2n> 瞬间埋葬 – 缺氧挣扎
<图4.2o> 瞬间埋葬 – 缺氧挣扎
<图4.3> 鹦鹉螺类的Orthocone贝壳化石,呈顺水流方向排列
<图4.4a> “化石坟场” – 位于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交界处的Douglass Quarry Dinosaur National Monument
<图4.4b> “化石坟场” – 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Ashfall Fossil Beds Park
<图4.5a> 海陆混杂
<图4.5b> 海陆混杂
<图4.5c> 海陆混杂
<图4.5d> 海陆混杂
<图4.5e> 海陆混杂
<图4.5f> 海陆混杂 – 在肯塔基州煤矿中发现的鲨鱼牙齿化石
<图4.6> 采自大峡谷底部的名为Vishnu的“结晶基底”岩石样本,被渐变地质学认为形成于约17亿年前的“元古宙”早期。在大峡谷底部的“结晶基底”岩石又见图2.3、图3.18、图3.19和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