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9年11月的倫敦,上一年夏天持續兩個月泰晤士河的“大惡臭”帶給人們的窒息恐怖的記憶還沒有消退,一本書的出版猶如一塊巨石被從高處推入平靜的湖面,其引起的巨大的思想波瀾在直至162年後的今天仍不難被察覺到。在那個沒有電訊的時代,書一出版第一天共1250冊當日便銷售一空,不難想象當天倫敦的街頭人們奔走相告、趨之若鶩的場面。之後這本書在作者的有生之年又再版了6次,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其後人類社會的歴史、哲學、宗教、價值觀、政治、科學、文化和教育的發展莫不與這本書密切相關,這本書就是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的《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及其探討的進化論,從誕生之日起對其的爭議聲就從未停止過。相信它的人對它奉若圭臬,美國遺傳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費奧多西·杜佈贊斯基(Theodosius G. Dobzhansky)在談到進化論時說:“如果不在進化論的光照之下,生物學的任何東西都無法解釋。” 質疑它的人也從未偃旗息鼓,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爵士(Sir Fred Hoyle)說:“達爾文的理論在小的方面是正確的,然而不是在大的方面。兔子是從其它稍微不同的兔子而來,而不是來自原始湯或土豆。它們在起先怎樣出現的還是一個未被解決的問題,就像宇宙是怎樣出現的問題一樣。”

第五節. 生命自然起源 —— 渺茫的期望
生命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客觀地說,明智的進化論者都回避討論這個問題(達爾文本人也從未公開嘗試回答此問題),他們會“巧妙”地指出,生命的起源不是進化論的研究範疇,這究竟是為什麽,相信讀者在讀完這一節後,就會領會其中的原因。說生命的起源不是自己的研究範疇是一回事,但是進化論者很難否認他們的信仰(第十節詳細討論)的終極推理必然是生命需要自然起源;如果不是這樣,生命的起源就需要牽涉某種自然界以外力量的創造,那進化論所孜孜不倦研究的生物由低到高的逐步進化的意義就會大打摺扣,這一點是進化論者回避不了的。不是嗎?進化論從其形而上的根基裏就是要仟方百計地避免一位超自然的創造者。
在進化論的信仰框架下,“化學起源說”(Chemical Origin of Life)是被很多學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該假說是由前蘇聯生物化學家亞歴山大·奧巴林 (Alexander Oparin)最先提出。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早期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從分子級別演變而成的。

第八節. 化石及地球的年齡
進化論的假說要成立,很關鍵的一點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好讓自然選擇對緩慢積纍的遺傳變異起作用。這篇文章到這裏為止,為了使前面的討論簡化,都有意回避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化石形成年代的測定。在前述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如某一化石經測定為1.5億年前形成的。然而筆者在這一節首先要指出的是,其實很多化石的年代測定是有問題的,那些化石形成的年代到現在其實很有可能併沒有那麽久遠。換句話說,某一被認為是1.5億年前的化石很有可能併不是在那麽久之前形成的,這樣進化論所要求的“漫長的時間”很有可能是沒法滿足的。
現代科技最常用的年代測算方法就是放射性年代測定法。它是利用測定被測物中某些放射性元素與其衰變產物的比率,之後應用這種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計算年代的方法。
最常用的放射性測定法包括:

地球,對,就是這個遠遠望去淡藍色的小點,已知唯一的承載高等生命的星體 —— 我們的家。
人類,一個獨特的存在,已知唯一的用語言和文字傳承智慧和思想的生物 —— 我們自己。
“媽媽,這都是從哪裏來的?”面對藍色天空下和煦陽光普照中的近處的海岸和遠處的高山,曾經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子這樣問。
第一節. 追本溯源 —— 現代科技對太空的探索
一年前的聖誕節(美西時間2021年12月25日),經過近30年的計劃和建造,耗資近100億美元……

第四節. “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 —— 宇宙學討論中可能的誤區
被地球托載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飛速穿行,併且具有思想的人類,現在面臨兩個選項: 我們或者選擇相信物理定律加數學概率導致生命的出現是必然,或者選擇相信參數精妙平衡的宇宙就是被設計的。不出所料,持第一個選項的人群發展出了眾多的學說,這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
– 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
人擇原理指出正是人類的存在,才能解釋我們這個宇宙的種種特性,包括各個基本自然參數; 因為宇宙若不是這個樣子,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來談論它。人擇原理的秉承者往往這樣……

第六節. 矛盾何來 —— 《聖經》有說地球只有約六仟年嗎?
在人類所有積纍至今的歴史、文化和知識當中,只有兩部書在其內描述的創造者清晰地宣稱祂是這個宇宙的起因,這兩部書就是《聖經》和《摩爾門經》。為了聚焦在我們的主題,筆者在這裏不打算討論摩門教和其教義《摩爾門經》,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研究其起源和內容,以判斷其是否具有任何可信性 —— 讓我們把討論只局限在《聖經》。《聖經》所宣揚的神明確地宣稱祂是這一切所謂的“自然”之外的,那位獨一的“超越”的創造者,祂創造這一切有祂的目的和祂的意義。《新約》更宣稱創造者曾經“道成肉身”,作為“人”行走在我們中間,併為那些陷在與創造者隔絕的狀態中、祂定意要救拔出來的人們,付上贖價,正如《舊約》所記述創造者對人類所承諾的那樣。

瑪蒂爾達阿姨烤了一個漂亮美味的蛋糕,把其中的一小塊樣品交給一群頂尖的科學家分析。其中生化學家嚮我們報告了蛋糕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等組份的含量,化學家報告了蛋糕中各元素的構成和比例,物理學家更是報告了蛋糕中誇克、輕子等基本粒子的構成,數學家進而用精妙的數學公式總結了那些基本粒子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當他們誌得意滿地覺得這塊蛋糕已經被他們分析得百無一漏時,“誰知道我為什麽烤了這塊蛋糕?” , 瑪蒂爾達阿姨問道; 結果大家不難想象—— 洋洋自得的笑容從知識精英們的臉上消失了,隨後是長久的面面相覷。
現已退休的前牛津大學數學家、終身榮譽教授約翰·列諾克斯(John Lennox)博士在他的2019年出版的著作《科學可以解釋一切嗎?》(《Can Science Explain Everything?》)中設想了以上那個發人深思的場景,正如書的標題所問 —— 科學可以解釋一切嗎?

第四節. 自然主義、科學主義 —— 一對狹隘短視、立於流沙的兄弟
早期的基督徒科學家們開拓出自然科學這片人類認識世界的嶄新的天空,隨著自然科學幾個世紀的發展,在人類的精神領域,自然主義乃至科學主義開始漸漸擡頭。“科學主義”(Scientism)認為科學和科學方法是研究世界和現實真理的最佳和唯一途徑,它認為科學知識是人類最重要的知識,科學的世界觀是最權威的世界觀。科學的世界觀一般來說就是“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世界觀,也就是“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世界觀,該世界觀認為只有自然法則和力量在宇宙中起作用,而不存在超自然法則和力量。但是人怎麽能夠確信自然之外就不存在可能創造這“自然”的“超自然”呢?汽車能夠在道路上奔跑、併且我們能夠運用物理、化學、機械知識理解汽車運作的原理,這難道可以否認汽車存在它的發明者亨利·福特先生嗎?自然確實顯得它在“自然地”運作,併且我們也能借助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它運作得原理,但是這樣就能夠確定自然的產生不存在自然的維度之外的一位創造者嗎?基於盒子內的思維……

第七節. 太陽明天能否升起 —— 答案不在科學中
愛因斯坦在1936年回應一個學生的信中,在回答“科學家祈禱嗎?”這個問題時說:“每一個嚴肅地參與科學研究的人都相信宇宙的定律顯示出其背後有一個精神(spirit),一個遠高於人類的精神,人類的平庸的能力無法望其項背”(Every one who is seriously involved in the pursuit of science becomes convinced that a spirit is manifest in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a spirit vastly superior to that of man, and one in the face of which we with our modest powers must feel humble)。
科學是一種人類用思維認識自然存在的規律的現象。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科學的局限 —— 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雖然具有其巨大的意義和價值及潛力,但它不可能是人類知識乃至真理的全部,併且現行的自然主義也無法為科學這個現象的存在提供合理自洽的解釋;我們也嘗試概括性地分析了如果基督教宣揚的神是確實的,祂如何已在祂的兩部作品 —— 自然和《聖經》裏完備併且自洽地嚮人類啟示了祂自己。如果基督教宣揚的神是確實的,人類就有在科學可涉足的領域之外獲得關於目的和意義的知識和真理的另外一條重要的途徑:被創世者啟示。

大洪水 – 神話還是歷史 (繁體版 上)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彼得前書》3:15
引言
《聖經》中描述的那位神如果真的存在,並且真如基督教宣稱《聖經》是祂對人類的啟示,那麼我們應該期望整本《聖經》中出現的敘事性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均應是曾經真實發生的歷史;如果任何一個被記錄的敘事被發現是虛構的,那麼整本《聖經》的真實性將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 畢竟,如果只是杜撰的故事,卻讓人用整個的靈魂去相信它,這樣的迷惑是有多深呢?
那麼,如果要駁倒基督徒奉為神的啟示的《聖經》,只需要挑選出幾個關鍵敘事,列出能為理性誠實的人所接受的反駁證據,基督教的擎天大廈就會瞬間崩塌。

大洪水 – 神話還是歷史 (繁體版 中)
第五節. 海陸曾遷移 —— 板塊運動學說(Plate Tectonics / PT)
地質學中的“板塊運動”(Plate Tectonics,又稱“板塊構造”)理論很多讀者都聽說過。早在十六世紀,荷蘭的一位地圖出版商就提出根據各大陸的邊緣的形狀,在地球的歷史上現今的各大陸可能曾經接合在一起,並給出了圖示。在1858年,法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Antonio Snider-Pellegrini在他的著作《揭開創造及其奧秘》(La Création et ses mystères dévoilés )中探討大陸曾為一體的可能性,並首次將他設想的處於“賓夕法尼亞世”(Pennsylvanian,即石炭紀的第二個“世”) 的、整個一體的大陸的形狀描繪了出來。到了二十世紀初,德國天文學、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洛塔爾·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以大西洋兩岸地質性質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以及古氣象學為證據,將這個概念詳細地闡述,逐漸發展出了“大陸漂移學說”(Continental Drift),指出大陸並非像人們的直覺觀念認為的那樣是一直固定不動的。他認為組成地殼的物質由於成分和密度不同,得以使由硅鋁類岩石組成的大陸位於由硅鎂類岩石組成的洋底之上。他推測全世界的各大陸在“石炭紀”以前是統一的一個整體,魏格納給它起名叫“Pangäa”……

第八節. 對反對全球大洪水真實性的常見觀點的反駁
本節的內容基本是對美國地質學家Andrew A. Snelling博士所著的《The Genesis Flood Revisited》一書若干議題的要點介紹及相關側面補充,該書將60多年來多個團體和學者各人對大洪水的研究成果總結,從多角度對全球大洪水的真實性做出深入全面的辯護,建議有志深究大洪水真實性的人們一讀。
1)反駁“《聖經》洪水記錄取材自蘇美爾 / 巴比倫洪水傳說”
其實直到今天,世界上具有“大洪水”傳說的民族並不罕見,有學者評估至少有70種語言中記載有關於洪水的傳說,其中有超過八成提到巨大的船體保護人類免遭滅絕。
這其中《聖經》之外的、最廣為人熟知的是在作為人類文明搖籃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平原發現的楔形文字泥板中,有一部保存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英雄題材史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