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疑惑,天天相信; 天天模糊,天天清明.
博文 简体版

博文 简体版

进化论百年迷雾(简体版 上)

1859年11月的伦敦,上一年夏天持续两个月泰晤士河的“大恶臭”带给人们的窒息恐怖的记忆还没有消退,一本书的出版犹如一块巨石被从高处推入平静的湖面,其引起的巨大的思想波澜在直至162年后的今天仍不难被察觉到。在那个没有电讯的时代,书一出版第一天共1250册当日便销售一空,不难想象当天伦敦的街头人们奔走相告、趋之若鹜的场面。之后这本书在作者的有生之年又再版了6次,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其后人类社会的历史、哲学、宗教、价值观、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莫不与这本书密切相关,这本书就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 Darwin)的《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及其探讨的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对其的争议声就从未停止过。相信它的人对它奉若圭臬,美国遗传学家、演化生物学家费奥多西·杜布赞斯基(Theodosius G. Dobzhansky)在谈到进化论时说:“如果不在进化论的光照之下,生物学的任何东西都无法解释。” 质疑它的人也从未偃旗息鼓,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爵士(Sir Fred Hoyle)说:“达尔文的理论在小的方面是正确的,然而不是在大的方面。兔子是从其它稍微不同的兔子而来,而不是来自原始汤或土豆。它们在起先怎样出现的还是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就像宇宙是怎样出现的问题一样。”

进化论百年迷雾(简体版 中)

第五节. 生命自然起源 —— 渺茫的期望

生命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客观地说,明智的进化论者都回避讨论这个问题(达尔文本人也从未公开尝试回答此问题),他们会“巧妙”地指出,生命的起源不是进化论的研究范畴,这究竟是为什么,相信读者在读完这一节后,就会领会其中的原因。说生命的起源不是自己的研究范畴是一回事,但是进化论者很难否认他们的信仰(第十节详细讨论)的终极推理必然是生命需要自然起源;如果不是这样,生命的起源就需要牵涉某种自然界以外力量的创造,那进化论所孜孜不倦研究的生物由低到高的逐步进化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是进化论者回避不了的。不是吗?进化论从其形而上的根基里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避免一位超自然的创造者。

在进化论的信仰框架下,“化学起源说”(Chemical Origin of Life)是被很多学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该假说是由前苏联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 (Alexander Oparin)最先提出。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早期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从分子级别演变而成的。

进化论百年迷雾(简体版 下)

第八节. 化石及地球的年龄

进化论的假说要成立,很关键的一点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好让自然选择对缓慢积累的遗传变异起作用。这篇文章到这里为止,为了使前面的讨论简化,都有意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化石形成年代的测定。在前述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如某一化石经测定为1.5亿年前形成的。然而笔者在这一节首先要指出的是,其实很多化石的年代测定是有问题的,那些化石形成的年代到现在其实很有可能并没有那么久远。换句话说,某一被认为是1.5亿年前的化石很有可能并不是在那么久之前形成的,这样进化论所要求的“漫长的时间”很有可能是没法满足的。

现代科技最常用的年代测算方法就是放射性年代测定法。它是利用测定被测物中某些放射性元素与其衰变产物的比率,之后应用这种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计算年代的方法。

最常用的放射性测定法包括:

望向时间起点,探索宇宙和地球起源(简体版

地球,对,就是这个远远望去淡蓝色的小点,已知唯一的承载高等生命的星体 —— 我们的家。

人类,一个独特的存在,已知唯一的用语言和文字传承智慧和思想的生物 —— 我们自己。

“妈妈,这都是从哪里来的?”面对蓝色天空下和煦阳光普照中的近处的海岸和远处的高山,曾经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这样问。

第一节. 追本溯源 —— 现代科技对太空的探索

一年前的圣诞节(美西时间2021年12月25日),经过近30年的计划和建造,耗资近100亿美元……

望向时间起点,探索宇宙和地球起源(简体版

第四节. “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 —— 宇宙学讨论中可能的误区

被地球托载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飞速穿行,并且具有思想的人类,现在面临两个选项: 我们或者选择相信物理定律加数学概率导致生命的出现是必然,或者选择相信参数精妙平衡的宇宙就是被设计的。不出所料,持第一个选项的人群发展出了众多的学说,这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

– 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

人择原理指出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参数; 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人择原理的秉承者往往这样……

望向时间起点,探索宇宙和地球起源(简体版

第六节. 矛盾何来 —— 《圣经》有说地球只有约六千年吗?

在人类所有积累至今的历史、文化和知识当中,只有两部书在其内描述的创造者清晰地宣称祂是这个宇宙的起因,这两部书就是《圣经》和《摩尔门经》。为了聚焦在我们的主题,笔者在这里不打算讨论摩门教和其教义《摩尔门经》,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其起源和内容,以判断其是否具有任何可信性 —— 让我们把讨论只局限在《圣经》。《圣经》所宣扬的神明确地宣称祂是这一切所谓的“自然”之外的,那位独一的“超越”的创造者,祂创造这一切有祂的目的和祂的意义。《新约》更宣称创造者曾经“道成肉身”,作为“人”行走在我们中间,并为那些陷在与创造者隔绝的状态中、祂定意要救拔出来的人们,付上赎价,正如《旧约》所记述创造者对人类所承诺的那样。

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 (简体版 上)

玛蒂尔达阿姨烤了一个漂亮美味的蛋糕,把其中的一小块样品交给一群顶尖的科学家分析。其中生化学家向我们报告了蛋糕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组份的含量,化学家报告了蛋糕中各元素的构成和比例,物理学家更是报告了蛋糕中夸克、轻子等基本粒子的构成,数学家进而用精妙的数学公式总结了那些基本粒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当他们志得意满地觉得这块蛋糕已经被他们分析得百无一漏时,“谁知道我为什么烤了这块蛋糕?” , 玛蒂尔达阿姨问道; 结果大家不难想象—— 洋洋自得的笑容从知识精英们的脸上消失了,随后是长久的面面相觑。

现已退休的前牛津大学数学家、终身荣誉教授约翰·列诺克斯(John Lennox)博士在他的2019年出版的著作《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Can Science Explain Everything?》)中设想了以上那个发人深思的场景,正如书的标题所问 —— 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

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 (简体版 中)

第四节. 自然主义、科学主义 —— 一对狭隘短视、立于流沙的兄弟

早期的基督徒科学家们开拓出自然科学这片人类认识世界的崭新的天空,随着自然科学几个世纪的发展,在人类的精神领域,自然主义乃至科学主义开始渐渐抬头。“科学主义”(Scientism)认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是研究世界和现实真理的最佳和唯一途径,它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科学的世界观是最权威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一般来说就是“自然主义”(Naturalism)的世界观,也就是“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世界观,该世界观认为只有自然法则和力量在宇宙中起作用,而不存在超自然法则和力量。但是人怎么能够确信自然之外就不存在可能创造这“自然”的“超自然”呢?汽车能够在道路上奔跑、并且我们能够运用物理、化学、机械知识理解汽车运作的原理,这难道可以否认汽车存在它的发明者亨利·福特先生吗?自然确实显得它在“自然地”运作,并且我们也能借助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它运作得原理,但是这样就能够确定自然的产生不存在自然的维度之外的一位创造者吗?基于盒子内的思维……

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吗 (简体版 下)

第七节. 太阳明天能否升起 —— 答案不在科学中

爱因斯坦在1936年回应一个学生的信中,在回答“科学家祈祷吗?”这个问题时说:“每一个严肃地参与科学研究的人都相信宇宙的定律显示出其背后有一个精神(spirit),一个远高于人类的精神,人类的平庸的能力无法望其项背”(Every one who is seriously involved in the pursuit of science becomes convinced that a spirit is manifest in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a spirit vastly superior to that of man, and one in the face of which we with our modest powers must feel humble)。

科学是一种人类用思维认识自然存在的规律的现象。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科学的局限 ——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虽然具有其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及潜力,但它不可能是人类知识乃至真理的全部,并且现行的自然主义也无法为科学这个现象的存在提供合理自洽的解释;我们也尝试概括性地分析了如果基督教宣扬的神是确实的,祂如何已在祂的两部作品 —— 自然和《圣经》里完备并且自洽地向人类启示了祂自己。如果基督教宣扬的神是确实的,人类就有在科学可涉足的领域之外获得关于目的和意义的知识和真理的另外一条重要的途径:被创世者启示。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 (简体版 上)

“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彼得前书》3:15

引言

《圣经》中描述的那位神如果真的存在,并且真如基督教宣称《圣经》是祂对人类的启示,那么我们应该期望整本《圣经》中出现的叙事性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均应是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如果任何一个被记录的叙事被发现是虚构的,那么整本《圣经》的真实性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 毕竟,如果只是杜撰的故事,却让人用整个的灵魂去相信它,这样的迷惑是有多深呢?

那么,如果要驳倒基督徒奉为神的启示的《圣经》,只需要挑选出几个关键叙事,列出能为理性诚实的人所接受的反驳证据,基督教的擎天大厦就会瞬间崩塌。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 (简体版 中)

第五节. 海陆曾迁移 —— 板块运动学说(Plate Tectonics / PT)

地质学中的“板块运动”(Plate Tectonics,又称“板块构造”)理论很多读者都听说过。早在十六世纪,荷兰的一位地图出版商就提出根据各大陆的边缘的形状,在地球的历史上现今的各大陆可能曾经接合在一起,并给出了图示。在1858年,法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Antonio Snider-Pellegrini在他的著作《揭开创造及其奥秘》(La Création et ses mystères dévoilés )中探讨大陆曾为一体的可能性,并首次将他设想的处于“宾夕法尼亚世”(Pennsylvanian,即石炭纪的第二个“世”) 的、整个一体的大陆的形状描绘了出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天文学、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洛塔尔·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以大西洋两岸地质性质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以及古气象学为证据,将这个概念详细地阐述,逐渐发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指出大陆并非像人们的直觉观念认为的那样是一直固定不动的。他认为组成地壳的物质由于成分和密度不同,得以使由硅铝类岩石组成的大陆位于由硅镁类岩石组成的洋底之上。他推测全世界的各大陆在“石炭纪”以前是统一的一个整体,魏格纳给它起名叫“Pangäa”……

大洪水 – 神话还是历史 (简体版 下)

第八节. 对反对全球大洪水真实性的常见观点的反驳

本节的内容基本是对美国地质学家Andrew A. Snelling博士所著的《The Genesis Flood Revisited》一书若干议题的要点介绍及相关侧面补充,该书将60多年来多个团体和学者各人对大洪水的研究成果总结,从多角度对全球大洪水的真实性做出深入全面的辩护,建议有志深究大洪水真实性的人们一读。

1)反驳“《圣经》洪水记录取材自苏美尔 / 巴比伦洪水传说”

其实直到今天,世界上具有“大洪水”传说的民族并不罕见,有学者评估至少有70种语言中记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其中有超过八成提到巨大的船体保护人类免遭灭绝。

这其中《圣经》之外的、最广为人熟知的是在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平原发现的楔形文字泥板中,有一部保存的“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英雄题材史诗,其……